阿訇是回民的什么人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阿訇在回族群体中属于少数能识文断字的人,是最有学问的人,是精神和文化的导师。
阿訇是波斯语Akhond的音译,原意是尊贵的人、学者,中亚地区的人民经常把“阿訇”用作人名,取的就是这个意思。现在,“阿訇”一词,一般特指学者和教职人员,类似于牧师、大和尚等。
不过,回族教义并没有赋予阿訇特殊地位,也没有对其有特殊要求。他只是一个老师,和普通回民没有区别,可以娶妻生子、可以经商谋利、可以做官当差、不必穿着特殊服饰等。从这点来看,阿訇与儒家的夫子类似,所以在元代,阿訇也被被称为“回回大师”,在明清两代的华北地区,阿訇也被称为“老师夫”。
阿訇是如何产生的
回民初中或高中毕业后,如果有志于宗教工作,会搬去寺里跟随阿訇学习(也可以去经学院学习)。求知者被称为“满拉”或“海里凡”,主要学习语言(阿拉伯语、波斯语)、经注、圣训、教法、教义哲学、诵读等多门宗教学科,学制4-10年不等。
宗教学习还是挺幸苦的,不亚于高三学生,需要从早学到晚,寒暑不间断,每周只在周五主麻后放半天假。而且普遍接受“棍棒教育”,经文背不出或背错了,要挨板子。同时学生要接受严格的教法规范和道德规范,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,所以生活比较枯燥,但确实能达到“修身正心”、“克己复礼”的目的。
满拉学成后,举行完穿衣挂幢的毕业仪式,就成为一个阿訇了,有资格联系礼拜寺开学了(就职)。